曲霉病病理
本病的病理变化具有诊断意义,其组织反应有数种:①轻度非特异性炎症,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,如外耳道、支气管感染,组织内找不到曲霉;②肉芽肿改变,由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组成,伴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,常见于鼻旁窦、眼、肺等病变;③坏死性改变,由于曲霉侵入血管,引起血管破坏,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,外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,其外有出血,曲霉见于坏死区;④化脓性改变,小脓肿内有曲霉存在,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。②、④两种反应多见于肺曲霉病,脑、心、肝、肾和其他器官也可有同样表现。有时多种病变同时存在。曲霉在组织内可被苏木紫伊红染成蓝色,但显现更清楚的是PAS(红色)和嗜银(黑色)染色。可见多种形态:①菌丝分隔,双分支成45°角,直径7~10μm,典型的排列成放射状,类似放线菌颗粒,多见于脓肿或曲霉球内。②表现直而平行排列的菌丝,很少分支,如早期肉芽肿病变;③发现曲霉头,包括分生孢子柄、顶囊和小柄,只见于与空气沟通,氧气供应充足的脓肿或空腔内;④不规则菌丝和“孢子”样结构(可能是分生孢子柄的横切面),多见于晚期纤维化较多的病变。